惠州历史之悠久,惠州的地界也变化不断,地名各时期也是不同,本文就让我们了解现在惠州地界上各自地名由来。

首先当然是惠州,惠州这名称最早出现在宋朝,唐朝时期惠州还叫祯州,到宋朝公元1020年,当时只有十岁的宋仁宗还是太子,为了避讳他名字中赵祯的改名现在所熟知的惠州。那为什么要用“惠”来代替“祯”呢!在古时许多地名都喜欢用当地的当地山川名称命名地方,当时东江叫循江已经命名已给了现在的龙川(古时叫过循州),所以祯州更名时只好用现在的西枝江(淮水)来命名。西枝江在隋朝之前,是怀安县的主要水道,流经怀安山下,古称“怀水”,后又谐称“淮水”。因为当时的祯州知州是个外地人,“淮水”发音成了“惠水”,就用“惠州”上报朝廷。之后千年的历史里经历了惠州路,惠州府,到现在定为惠州市。

惠州城区
博罗县,博罗县是整个惠州有历史记录地界最早的,秦国南下平百越,到了现在的博罗地区,设博罗县。博罗县一开始是叫“傅罗”,而“傅罗”之名源于古代罗浮山的神话传说。据说来自于海上蓬莱仙山的一脉(指浮山),从海上飘浮而来,与原有的罗山连结在一起。古代“傅”与“附”互通,指附着、靠近之意,故有“傅罗”之名,后又才改为博罗县。

博罗双龙水都
惠城区,是惠州市的中心区,最早是隋开皇十年(590),在梌山(今中山公园)设立循州总管府,辖归善、博罗、河 源、新丰、兴宁、海丰6县。1936年9月,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惠城,因惠城为惠州的中心城区,故而取名为惠城。而后多次变等到今日的惠城区。

惠城西湖
惠阳,最早的记录是在宋代(1076年)设立了淡水盐场,负责管理盐务事宜。后在明万历六年(1578年)迁入惠州桥东(称为县城)东平,变成县城。1913年,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惠阳县,取名自“惠州”,寓意“恩惠”。

惠阳凤凰阁
惠东县,最早的记录是在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改惠州为府,设平山驿站。惠东的名字由来就是字面意思,1958年设惠东县,因在惠阳县东,故名惠东县。

惠东双月湾
龙门县,秦始皇二十四年(前223年)置番禺县,龙门属番禺县地。明朝弘治九年(1496年)割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、平康、金牛三都及博罗县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,设龙门县,县治在西林都七星岗。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,故以龙门为县名,龙门就此得来。

龙门梅州水库
惠州还有很多乡镇的名字都非常有意思,我们也来简单的了解下。
小金口:小金口历史悠久,相传有一天子欲寻一风水宝地,叫了众多风水先生到处寻找未得。天子不悦,亲自便服出游民间,来到现小金口,他环顾四周,北有挺拔的象头山,山前有一宏伟壮观的九龙潭飞瀑,泉水汤人神奇,东有绵延如九龙腾飞的九龙山,西有如玉带般的东江水环绕,南面有旷野开阔,肥田无边。天子兴高采烈开了口:“这真是风水宝地”。当地人遂将天子之言誉为“金口”。因当地人勤劳谦逊,故在“金口”前加一“小”字,故称为小金口。
良井镇:良井镇原称鸡卵水;相传在清代,前锋村附近有一口水井的井水清澈如镜,长流不息,味甜爽口,能治百病,故取名“良井”。
新圩镇:新圩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。新圩原称打禾岗圩,位于佛祖坳下,原来只有10多间小店,清朝后期,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,原有狭窄的交易所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农贸集市的需要,因此集市逐渐南移至打禾岗1千米处,形成一个新的交易市场,称新圩。
白花镇:白花古称白芒花。墟镇原是长满芒草的荒地,每逢秋冬时节,芒草开花,墟镇一带白茫茫一片,故称此地为白芒花,后简称白花。
稔山镇:由于此山岗稔树丛生,传说树干高大可作栋梁,故称稔山。
安墩镇:从南宋起,不断有乡民迁徙定居安墩。明末当地盗贼猖獗,居民深受其祸,因此商议决定 在圩中筑起高炉式的土墩,一旦发现盗贼,就在土墩上点火薰烟,作为报警信号,故名“烟墩 ”。清末改为安墩,意为安全的土墩。
麻榨镇:麻榨镇位于广东省惠州龙门县南部,建镇已有四百多年历史,因当地芝麻榨油工厂多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