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大兴土木什么意思(颠覆传统认知:隋朝好大喜功?大兴土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?)

时间:2024-12-02 11:47:41

有人说:“古来得天下之易,未有如隋文帝者。”,杨坚之所以能轻松得天下,是因为北魏、北周的基础,不过他也没有偷懒,做出了相当多的贡献,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历史上传统认为,杨坚杨广父子俩可谓是好大喜功、大兴土木、劳民伤财,这才导致隋朝短短十几年就迅速灭亡,但是秦始皇的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,他们为什么没有吸取教训从而避免这样的结局呢?看来还需要深挖一下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
缩减官僚体系

杨坚推行了很多重大的改革,开皇三年,他把从西汉开始延续了几百年的“州—郡—县”三级制,改为“州—县”二级制。

隋文帝杨坚画像

西汉末期,在“郡县”的基础上增设“州”。最初,全国分为十三个州、一百多个郡、一千五百多个县;580年,北齐、北周、南陈共有二百多个州、六百多个郡、一千五百多个县。在此期间,州增长了二十倍,郡增长了六倍,县基本没变化。

县是帝国的基本单元,从秦汉开始就有了极高的合理性,所以能存在数百年,经过多个王朝的更迭也没有太大的变化,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高瞻远瞩。

越大的单位增长得越快,产生了很多不合理性。有些州,名为州,其实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。六百多个郡中,有的只管理一两个县,有些甚至只有一个县。郡和县是重叠的,硬是在上面加了郡。

隋时期全图

州和郡的扩张,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其根本原因在于,皇帝为了拉拢世家而建立新的州、郡。那些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大族,皇帝不得不为他们在南方建立一个与北方同名的州或郡。还有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想要做官,但官位不够,所以就多加一个州或郡。

583年,隋文帝宣布废除郡,仅保留州和县。在征服陈朝之前,仅仅在北方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官职被削去。官职关系到官员的选拔,没有官职,竞争自然也就变得激烈,所以在开皇七年,杨坚做出一个重大决定,废除曹魏以来的“九品中正制”。

分科取士

废除九品中正制,改为“贡士”,分秀才、明经、宾贡三科。唐朝以后,宾贡又分为进士和俊士,这就是“科举”的最初形式。

但这个时代的贡士,远远比不上后世的科举。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意义,就是打破豪门大族在官场上的独裁统治,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。杨坚废除“九品中正制”,设立“贡士”,并不是为了这一点,他要解决的是由于官吏体制缩减而产生的人才竞争问题。

官员与九品中正对应关系

官职越来越少,所以要进行更严格的考核。贡士就是一种考核体系,从有资格当官的人中,挑选出一小部分人才。这是制度的初衷,但由于这种方式,最终导致了人才晋升机制的变革。

这种制度在古代统称为“科举”,即“开科举士”。“科”指的是考试,“开科举士”与“分科取士”具有重大意义。

古代科举示意图

开科举士,是指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,另立一套新制度。九品中正制是主观的,由中正官评价,而开科是一种考试程序,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。九品中正制中,一个人只能获得“上上”或“下下”的评价。这种评价方法与用人需求不符,“分科”就是要区分个人的不同能力,了解此人在哪个领域有突出的天赋。

“开科举士”、“分科取士”,是解除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垄断的重要手段。

国家人口大增

隋文帝在南北统一后,建立了州县二级制,有效精简了官僚系统。“废乡官”让官员锐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。裁掉的三分之二,基本都是世家大族。这样一来,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响力就大打折扣,同时朝廷的开销也会随之减少。

隋文帝对节省出来的开销,也做了合理而积极的安排。实行“轻赋”,以减轻民众的负担。“丁中制”是承袭北齐的。“丁中”是“老丁中小”的简称,是把男性按照年龄分成四等,即“小”、“中”、“丁”、“老”。“小”一般不用承担劳役,“中”的负担约为“丁”的三分之一,“老”的负担较轻或不用承担。

开皇二年(582年),又把四等改为五等,在“小”下面加了“黄”。“黄口小儿”、“黄毛丫头”是中国人对孩子的传统叫法。在新制度下,四岁以下的孩子被称为“黄”,“老”的年龄提前了5岁,这样就可以减少五年的劳役。原本不用负担劳役的“小”之外又增加了“黄”,相当于“负劳役”,四岁以下的孩子由朝廷补贴。

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

精简官僚体系使国库充裕,隋文帝把富余用于百姓的赋役。减轻赋税之后,朝廷对百姓的要求就会降低,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编户,原本属于贵族和寺庙的人口就会缩减,再加上北周武帝对寺庙经济进行打击,整体效果就是人口的增加。人口越多,国家的税收也就越多,个人的经济负担也就越低,这是一个正循环。

隋炀帝即位时,官方统计在册的人口达到四千六百万。数百年来,没有哪个朝代能有如此多的子民,大大削弱了世家大族对百姓的控制。

大兴土木

人们接受国家授田,成为编户齐民,国家也就掌握了庞大的劳役资源。国家要如何运用这些劳役资源呢?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历史上被忽略的人—宇文恺。在隋文帝时期,宇文恺做了三件重要的事。

首先便是长安城的重建。从汉末开始,“关中残破”,连年的战争让长安城变得满目疮痍,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。此时,隋朝有了重建长安城的条件。隋大兴城(长安城)占地八十四平方公里,四面是超过九公里的方形城墙。

隋大兴城平面示意图

大兴城北面是“宫城”,是帝王的居所。“皇城”位于“宫城”的南边,是中央机关之所在。皇城与宫城之外,被称为“郭城”。

“六街”联通郭城,除此之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街,将整个城市分割得如同围棋棋盘一般。城里有两处特殊的区域,分别是“东市”、“西市”,这是重要的商贸场所。每个方格都是生活区,被称作“坊”,这种格局叫做“里坊制”。

每个坊都有坊墙,只有通过坊门才能进入。坊门从傍晚到天亮都是紧闭的,晚上不允许出入,叫做“宵禁”。每年的上元节,有三天不关坊门,这也是元宵灯会如此热闹的原因,因为这是难得的夜生活。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建的唐长安城更是把大唐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恢弘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的另一篇文章:逛长安城的正确姿势:你看这条街它又长又宽

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

到了宋朝之后,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打破了“里坊制”,拆除了所有的坊墙,所以北宋汴梁虽然没有隋长安城那么大,但繁华程度肯定要超过长安。都是大城市,长安和汴梁完全不同。

宇文恺的另一项重大工程,涉及到隋文帝为了恢复洛阳为东京的决定,即重新建立“双都制”,在洛阳建造一座规模不及长安的新城,但是却比长安更加精致和华丽。洛阳城也是宇文恺一手打造,十个月就建成了。洛阳位于东面,距离南朝较近,对隋炀帝的吸引力很大,唐朝时武则天也曾定都于此。

隋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

隋唐两朝基本保持着双都制,甚至扩大到双重官制,即长安一套,洛阳一套,洛阳的官职较低,权力较小。唐朝士人的官职有很多种,比如侍郎、尚书等,相同的官职在长安拥有实权,而在洛阳可能是一种退休待遇。长安是政治中心,而洛阳则是经济、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。

从当时的实际状况来看,“双都”是非常必要的,没有“双都”长安不可能维持得住。长安位于关中,其生产力已不能支撑一座都城,洛阳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,可以把东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关中。长安距离富裕的南方有很长的距离,要经过洛阳这个中转站。

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

为了满足这个要求,宇文恺开始了他的第三个项目—广通渠。广通渠是一条连通长安与黄河的大运河,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。广通渠是隋朝修建的第一条运河,后面还增加了永济渠,由洛阳向北至涿州,还有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水,邗沟连接淮水与长江,江南河连接长江与杭州。

这表明中国的农业生产重心在不断南移,而北方则要依赖南方。因为陆路运输成本太高,所以需要新的运输方式。

隋大运河示意图

永济渠有意穿越了北齐疆域,直指鲜卑起源之地。隋朝把原来的北齐地区叫做“山东”,也就是太行山的东面,必须要有便利的运输,以便进行迅速的军事行动。隋朝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的攻打高句丽,就是因为高句丽和新兴的靺鞨建立了联盟,这和鲜卑人的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妙,不得不防。

劳役过度

长安、洛阳、运河,三大工程都是宇文恺一手操办的。宇文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,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国力。全国在册人口超过四千万,劳力大大增加,隋文帝要想办法利用。得到授田的百姓应当承担劳役,朝廷有责任寻找合适的工作,这是一种与土地有关的义务,如果一部分人需要工作,另一部分人不需要工作,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肯定会促使承担劳役的人从户口中脱离。

隋炀帝杨广画像

脱离户口就不需要缴纳赋税,这对朝廷是最大的伤害,文帝和炀帝时期都实行了“大搜隐匿”,就是为了公平。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,是经不住破坏的。

要想保持公平,就必须有足够的公共项目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。仅仅十个月,一个月平均调动两百万人次的洛阳城,就是如此。不过,这种事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。

原本以为洛阳城已经是一个奇迹,但是几条运河也几乎是同时开凿。到了隋炀帝时期,大规模的劳役已经很难阻止了。

隋炀帝南巡

隋炀帝修建了运河,然后“南巡”。此次南下约有二十万人,船队长达两百多里。这样一支船队如何通过运河?不靠船帆,也不靠船桨,而是靠人在岸上拉,光拉船的就有八万人。

这次“南巡”一共动用了四百万人。相比之下,洛阳城每个月两百万人简直就是小菜一碟!整个国家开始因为过度的动员而筋疲力尽。

由于大量的男性从农业生产中脱离,导致粮食歉收,进而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。

三征高句丽

历史上认为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,先后三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。但除了好大喜功之外,也反映了他对东方形势的担忧。鲜卑人在东方兴起,而现在,靺鞨出现在了鲜卑人的故地,还与高句丽勾结在一起,这让他很是不安。

高句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王朝的附属国,高句丽先后向北朝、南朝进贡,但随着高句丽的崛起,野心也越来越大,隋文帝的时候,高句丽就和靺鞨联手进攻过辽西。

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示意图

隋朝铁了心要让高句丽彻底臣服。隋炀帝为达到目的进行了大量的动员,第一次动员了三百万人,其中有一百二十万人参加了战争,三十万人攻到了平壤,而这三十万人,最终活下来的只剩两千多人。战争之所以如此激烈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气。

这次对高句丽可以说是“惨胜”,但到了第二年,承诺的贡品却没有送到,所以不得不再次派出军队。这一次,大军攻到辽东,高句丽就臣服了,再次宣誓效忠。但来年皇帝又御驾亲征了,因为高句丽又说话不算。

隋朝对高句丽的进攻,仅仅是为了让高句丽臣服,然后就撤退,这造成了巨大的后勤问题。这么短的时间里,南巡调动了四百万人,征高句丽又调动了三百万人,导致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抽离,粮食产量下降。

灭亡的大幕

从建新城、修运河、南巡、到征高句丽,洛阳东部是农业受损的重灾区。饥民知道洛阳有大量的粮食储备,都往这里聚集。官仓里有粮,但是政府没有及时打开粮仓救济,所以灾民就组成了瓦岗军,兴洛仓被攻破,周围的饥民都来了,来这里吃饭的都成了瓦岗军。

北齐覆灭之后,隋朝对这个地区的山东豪族采取歧视的态度,山东豪族也跟着农民开始反抗。山东豪族认为隋朝是关陇集团的,但是关陇集团认为皇帝有着浓重的“南方情结”,无论从用人还是管理上,都明显地倾向于南方。

隋末农民起义

隋文帝时期的重臣基本都是关陇集团的人。但到了隋炀帝时期情况就不同了,隋朝有“五贵”,宇文述是鲜卑人,苏威的父亲是跟随宇文泰征战四方的苏绰,在关陇集团中,苏姓是一个大姓。裴蕴和虞世基都是从南方来的,裴矩是从北齐来的。此时,“五贵”中只有两位属于关陇集团。

关陇集团积累了大量的不满。隋文帝不只在金钱上斤斤计较,也很有心机,很注重细节。反映在用人方面,即是不放心,不信任,好猜疑。

杨玄感反隋示意图

与宇文泰的行事风格相比,关陇集团的人认为杨坚心狠手辣。关陇集团与隋文帝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,而引起关陇集团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太子问题。杨勇与杨广之间的矛盾已经持续了很多年,必然会在朝中形成派系,杨勇派、杨广派都希望自己支持的人登上皇位。高颎选择了杨勇,杨广即位后自然要将高颎等人赶下台,这样一来,关陇势力就分成了两个派系。

杨素参与了太子之争,并且在杨广的背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隋炀帝登基之后,杨素曾经大权在握,但是杨素之子杨玄感却在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公然造反。杨玄感之反,既是关陇集团分裂的标志,也是隋朝覆灭的主要因素,至此,隋朝灭亡的大幕已经拉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