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套图看懂油烟墨的制墨流程

作为文房四宝之一,墨也是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一品雅物。大名鼎鼎的苏轼便是藏墨名家,所藏墨品众多,足够他用三十年,其中还有不少名品。苏轼对墨的深爱,正可用他那句“非人磨墨墨磨人”概括。
墨品的辉煌与中国古代昌盛的制墨业是分不开的,据学者研究,中国最早的松烟墨工艺在商周就已发轫,也是在这一时期,先民有意识地从使用天然颜料书写,转向了人工制墨。

明 《十八学士图·书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到了明清时期,制墨行当更是名家辈出,其中罗小华、程君房、方于鲁等人所作墨品价逾珙璧,时人评价:“罗小华开导元功,更臻雅式。程君房、方于鲁继起,角胜称雄,贪奇不止。”

明嘉靖 罗小华半桃核式墨 故宫博物院藏

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 故宫博物院藏
遗憾的是,现代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墨不再成为大众的日常所需,传承千年的制墨工艺也似乎离我们远去。
今天,就让我们借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为明代油烟墨制法专著《墨法集要》所绘图卷,一观古代油烟墨的制作流程。

清 徐扬绘《墨法集要图卷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【浸油】
古法做的是松烟墨,近代(以明代为基准)才开始用桐油、麻子油等烧烟制墨,皂青油、菜子油、豆油也可作此用。但在众多原料中,桐油烧烟产量最高,墨色也黑沉光莹,愈久愈黑,所以最受推崇。
虽然此时已经不怎么使用浸油古法,但作者还是把这一秘方记录了下来:
每桐油十五斤,芝麻油五斤,先将苏木二两,黄连一两半,海桐皮、杏仁、紫草、檀香各一两,栀子、白芷各半两,木鼈子仁六枚,右剉碎入麻油内,浸半月余,日常以杖搅动。临烧烟时,下锅煎令药焦,停冷,漉去柤,倾入桐油,搅匀烧之。

【水盆】
水盆是工匠制取油烟的主要容器,对于水盆形制的选择他们往往自有一套章法,多用瓦盆,但也有用木盆、石槽的。
制取油烟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少,木架、薄砖、内部中央的烟筒都不可少,筒中也要放砖,而油盏就放在各个砖块上。
烧油时还要特别注意水温和水量,如果水温过热,就要多次以冷水降温,但也不能全用冷水,这会影响油烟上升。

【油盏】
油盏的选择也不可马虎,一定要“平稳阔足”,它在盆中的位置也要精准,只能略低于盆口三分,太低也会影响产量。
用过后的油盏需要用竹篼刮干净,再用稻秆灰揩拭,如果还是弄不干净,就可以用刀铲净。还有一种妙招——“置米饮中,煮数沸,刷洗”,可以很好地去除油腻。

【烟椀】
细土烧成的长柄瓦椀是用来罩火焰的,它有着十分特别的造型:大致呈圆形,上部接长柄,内部尤深,似釜,使用时需要将椀心对准焰头。
工匠还会在椀口涂上一些姜汁,急速用手扫烟,如果烟椀的油污染内外,就要立刻擦干净,不能让它污染烟煤。

【灯草】
灯草要挑选肥大坚实的黄色灯草,九寸一段截取,用少绵缠绕固定一头,十二茎搓成一条,再将另一端缠绕固定。但夏天极热的时候只用十茎,因为这时候再用十二茎就会影响烟的品质。
灯草也要进行一定的预加工,即用“苏木浓汁”煎灯草,数度沸腾后变色捞出,再漉出水分,晾晒到干燥状态,用纸包裹,妥帖收藏。

【烧烟】
这一道工序最好在深秋初冬时进行,寻一方明亮的密室,上方置仰尘,四方密封,仅在背面开一个小门,挂纸帘遮挡。
将水盆放在木架上,倒水没过砖块,但不能使其没过油盏,每盏倒油八分满,放灯草、再用烟椀盖起来。为了避免风影响油烟,这一流程要尤其注意避风。
大概四五刻就可以扫一次油烟,把烟存进瓦盆,一夜后再收集到一个容器中,还要记得替换烟椀。扫烟的过程要注意把握时间,不可迟扫,否则也会影响品质。

【筛烟】
直接取用的油烟要经过筛选,因为烟是很轻的东西,所以绝对不能露筛,而是需要在一个密室进行。
工匠筛烟用的是细生绢筛子,缓缓筛动,同时也要注意去除纸屑等杂志,然后将烟贮存在纸糊笼中,用绳子悬挂在梁上,这一步还要特别注意远离墙壁,以免沾染湿气。

【镕胶】
镕胶这一步工匠往往会选用清白干净的鱼鳔胶,用冷水浸泡一晚使其变软,然后剁碎,每一两鱼鳔胶加五颗巴豆仁,和胶一起锤碎融合。
然后用箬叶包裹起来,系紧后煮开,趁热装进阔口瓶,用杵捣碎,再加入药汁一起煮化。

【用药】
要提升墨的品质,就必须得用药,用药不仅能为墨增光、提色、添香,还能大大提升其耐用度,起到防腐功能。
当然,药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,不同药有着不同的功效,不当施药会导致效果冲撞,影响品质。选择什么药、怎样使用它,都是很值得研究的。

【搜烟】
用秤取一斤净烟放在白瓷盆上,然后将之前煮化的胶和药汁一起倒入,要注意用绵网过滤,用手迅速搅匀,使其变成细砂状,尤其要注意控制湿度。
如果盆底还有黏住的烟胶,就用刀铲下和其他捻成一块,用布一起包裹好再用甑子蒸,根据所制墨品种类来控制其软硬程度。

【蒸剂】
在锅中置放甑子,隔水蒸油烟、胶和药汁的混合物,这一步也叫蒸剂。甑子上方还要用盖密闭,再用猛火蒸,直到甑内水汽在盖上像雨一样滴落。
再趁热用杵猛捣,火也不能断,一剂可分三次换着重复蒸捣流程。如果用杵捣后仍然干硬,可以洒些药汁,反复多次,才可取用。

【杵捣】
捣剂需选青石臼、檀木杵,趁热将蒸透的剂放入,用手按平,缓缓用杵敲打,使其均匀,一剂分成多份多次蒸捣才算完成,恰如古语所云:“捣不厌多,愈捣愈坚。”

【秤剂】
将蒸捣成熟的墨块放在桌上,揉搓成长条,然后用湿布裹起来放入釜中存放。需要时取出切成小块过秤,取湿润状态下的一两四钱,晒干就正好一两。

【锤炼】
秤好的小块还需要用铁砧、铁锤锤炼数百次才可成粗剂,又如古语所云:“一锤一折,斗手捷”。

【丸擀】
将锤炼好的成熟剂子放在光滑的硬木桌上,抟到柔软状,再放入脑麝等香料揉匀。搓丸也是一个技术活,要保证剂子温度和湿度足够,还要控制其大小。
这个过程往往是一蹴而就的,不能反复多次搓揉,对丸子的要求也很高,必须圆滑无丝毫缝隙瑕疵。

【样制】
制墨样式往往因循古人,没有大小厚薄的限制,各适应不同需求。当然,对于工匠来说,它们在工艺上是有不小难度差别的。
但古墨难学,尤其是其纹理难成,作者也在此记载了一些秘法,用于模仿古墨的斜皮纹、古松皮纹、金星纹、银星纹、罗纹等,还有嵌金字的做法。

【入灰】
荫墨要用稻秆灰,在正午晒干,放入木方盘作灰池,底灰一寸以上,面灰一寸以下,摊平,保持一定松散状态,还要防止变湿。

【出灰】
太软容易断,太干容易裂,出灰的时机需要把握精准。出灰之后用刷子刷干净,然后用纸包裹收藏。不同季节的天气状况不同,灰池层数也要做区别,出灰日期也不同。

【水池】
在石池注水,上面放板,板上再置墨,用旧细草鞋底蘸水摩擦,使墨更平整,晾干后再用粗布擦光,再装入包裹挂在高处继续晾晒,根据其干湿度作不同处理,几年后才可使用。

【研试】
研墨需直握墨条,徐徐研墨,这样才能保证墨汁清彻,不生泡沫,如李阳冰所说,研墨不能停久,否则容易有尘埃杂质混入。
鉴赏墨品,也有一套审美标准:墨色以紫光为上,黑光次之,青光又次之,白光为下。且光与色都要兼有,能持久不变的才是上品。

【印脱】
最后一副图中是墨的经典印模,作者还提到了如何使墨成型更完美。

徐扬绘制的这套插图精美非常,在“命题绘画”下也表现出色,我们不仅能通过图画对制墨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,还能感受其笔下清代百姓趣味盎然的生产场景,令人更觉亲近。